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汽车之家2018年财报-2018汽车之家报价大全汽车之家

tamoadmin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1.特斯拉自产电池的秘密:布局5年,用成本碾压同行!产线正在搭建2.汽车之家Q4营收、净利逆势增长,年收入84.2亿元创新高3.汽车民企三剑客的升维之战,这次是弗迪4.恐被小鹏抛弃的海马除了卖房还有什么自救之道?5.蔚来再现人事动荡:前用户中心副总裁加盟长城,任用户中心总经理6.Model3畅销让特斯拉血赚?卖车不怎么赚钱,半年“卖炭”赚了54亿特斯拉自产电池的秘密:布局5年,用成本碾压同行!产线

1.特斯拉自产电池的秘密:布局5年,用成本碾压同行!产线正在搭建

2.汽车之家Q4营收、净利逆势增长,年收入84.2亿元创新高

3.汽车民企三剑客的升维之战,这次是弗迪

4.恐被小鹏抛弃的海马除了卖房还有什么自救之道?

5.蔚来再现人事动荡:前用户中心副总裁加盟长城,任用户中心总经理

6.Model3畅销让特斯拉血赚?卖车不怎么赚钱,半年“卖炭”赚了54亿

特斯拉自产电池的秘密:布局5年,用成本碾压同行!产线正在搭建

汽车之家2018年财报-2018汽车之家报价大全汽车之家

车东西

文?|?Bear

导语:借着电动汽车的行业大潮,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全球已形成中、日、韩三国企业争霸,松下、LG、宁德时代等巨头分庭抗礼的行业格局。

表面的平静背后,新一轮巨变正在酝酿之中——固态电池即将掀起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动力电池白名单去除后日韩企业重回中国市场、全球车企与零部件巨头们也纷纷涉足电池产业,一场大变局即将上演。

为此,车东西特推出《动力电池大变局》系列报道,详解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风云变幻,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特斯拉自产的动力电池终于来了,马斯克的野心从电动汽车产业涌向了动力电池产业,新的血雨腥风将拉开序幕。

今日,据外媒electrek报道,特斯拉的“Roadrunner”动力电池自产正式启动,位于美国弗里蒙特大沙漠内的工厂,一条属于特斯拉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线正在成型。

整件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在于,达成规模化生产之后的特斯拉动力电池每度电仅需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1元,指每kWh容量电池价格),而根据投资机构瑞银公布的数据,松下当前动力电池每度电的成本约为111美元(约合人民币772元),而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成本则为每度电150美元(约合人民币1042元)。

特斯拉进入动力电池产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掉动力电池产业的价格“底裤”。

▲外媒报道特斯拉正在弗里蒙特工厂建造电池生产线

但除此之外,马斯克的这场动力电池“闪电战”还将在汽车产业与动力电池产业同时掀起浪潮。更多拥有资本与技术的车企在特斯拉的号召下,将会涌入动力电池市场,冲击当前的动力电池产业格局。

在这样关键的节点上,我们有必要找到特斯拉如何突破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壁垒,一步一步解决电池研发,并最终具备电芯生产能力的秘密。

车东西通过对特斯拉五年以来的投资布局、技术研发情况与产业链布局进行梳理,找到了其中的答案。

一、耗时五年?三元锂电之父助力特斯拉自产电?

2020年2月12日,外媒electrek曝料称,特斯拉正在美国弗里蒙特工厂搭建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一时间,特斯拉自产动力电池的消息公之于众,引发了业界震动。

但若非此次媒体曝光,恐怕没有人能想到特斯拉自产动力电池的速度如此之快。

原因在于,与其他大张旗鼓进军动力电池产业的车企不同,特斯拉在这一领域的布局简直可以用低调来形容。

自2015年以来,特斯拉与动力电池相关的投资仅有三笔,分别是对达尔豪斯大学杰夫·戴恩研究小组(Jeff?Dahn?Research?Group)的5年赞助、收购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以及收购电池制造设备公司Hibar。

三笔投资中,特斯拉仅披露了收购Maxwell的金额——2.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27亿元),另外两笔投资的金额与具体细节均未公布。

但正是这三笔投资,凑齐了特斯拉自产电池所需的关键技术——动力电池的电极、电解液、隔膜、电池壳体以及电池的制造工艺。

特斯拉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始于2015年。

以领先于业界的三电技术立身的特斯拉不甘于在动力电池领域受制于松下,更何况彼时松下动力电池的产能爬坡速度远不如特斯拉汽车生产线的产能爬坡速度。

马斯克有预见性地意识到,松下可能会成为特斯拉迈向年产百万辆电动汽车的最大阻碍(随后事实如其所料,2018年松下的动力电池产能限制了特斯拉Model?3的量产速度)。

于是,马斯克动起了自产动力电池的念头。

2015年,马斯克找上了专注于锂电技术产业化的杰夫·戴恩团队,希望为其提供“数额可观的5年的研究经费”(the?substantial?5-year?funding?package),让其为特斯拉研发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离子电池。

▲杰夫·戴恩研究小组

杰夫·戴恩团队是加拿大顶级大学达尔豪西大学内一支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的团队,自2008年开始研究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其官方网站显示,该团队目前拥有30人左右的规模,共计发表论文600余篇,在重量级期刊JES与JPS上均有论文发布。

有外媒评价,该团队是目前锂电池领域研究实力最强的团队之一。

杰夫·戴恩本人更是通过精确限定镍钴锰材料中镍的含量,使三元复合正极材料成功实现规模商业化,成为了业界公认的三元材料技术真正的开创者和发明者。

▲杰夫·戴恩

一边是急于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的特斯拉,一边是希望并且擅长将技术产业化的杰夫·戴恩团队,双方一拍即合。

同年6月16日,杰夫·戴恩团队所在的达尔豪西大学与特斯拉共同宣布,杰夫·戴恩研究小组的合作伙伴将在2016年6月,从3M?Canada转移到特斯拉,并与特斯拉达成独家合作协议。

达成合作协议之后,杰夫·戴恩老爷子一屁股坐进了特斯拉的前备箱,比出两个大拇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杰夫·戴恩

在此之后,杰夫·戴恩团队持续在新型锂离子电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故障机理诊断、电解质添加剂、钠离子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基础研究以及电池研究理论/建模方面持续取得突破。

去年年底,来自杰夫·戴恩团队的论文显示,其新研发的动力电池循环周期可达到5000次左右,对应电动汽车行驶寿命超过100万英里(约为160万公里),这项专利目前已经为特斯拉所有。

而近期外媒electrek又曝出消息,称杰夫·戴恩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使特斯拉的动力电池成本达到100美元/kWh(约合701元/kWh)。对比投资机构瑞银给出的数据,松下动力电池的成本约为111美元/kWh(约合771元/kWh)、宁德时代约为150美元/kWh(约合1042元/kWh),特斯拉目前的电池成本在业界属于最低水平。

据了解,杰夫·戴恩团队还在帮助特斯拉完成能量密度500Wh/kg的高镍三元锂电池的研发,目前已初具成果。

可以说,2016年以来,杰夫·戴恩团队为特斯拉自产电池项目贡献了众多底层的技术专利与经验积累,完善了特斯拉从电极、电解质到电池壳体环节的大部分技术链条。五年时间,杰夫·戴恩团队也确实完成了签约时对特斯拉许下的诺言——帮助特斯拉提升动力电池循环次数、降低动力电池成本、研发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

这笔投资对于特斯拉而言,物超所值。

二、收购Maxwell?干电极技术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

2016年之后,马斯克转身扎进了特斯拉Model?3的产能地狱,再无闲暇顾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布局,以至于2017年、2018年2年时间里,特斯拉在动力电池产业并没有大的动作。

但时间来到2019年,一件事情为马斯克敲响了警钟。

2019年2月,特斯拉2018年财报发布的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指出,超级工厂电芯产能的不足是限制特斯拉Mode?3产能的最大桎梏。

2019年4月,马斯克再度发推表示,“超级工厂的电芯产能只有24GWh,从7月份开始一直限制Model?3的产能,在产能到达35GWh之前,特斯拉不会再投钱进去。”

来自松下的产能限制,使得马斯克再度意识到了动力电池的重要性,他开始加速特斯拉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

2019年5月,特斯拉以2.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27亿元)的价格收购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溢价幅度达到55%。

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拿下这家公司,是因为特斯拉看中了Maxwell的干电极技术与超级电容技术。

▲Maxwell干电极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极制备工艺属于湿电极工艺,制造过程中,需要将正负极材料加入溶剂中,对电极片材料进行涂覆。

这种制造工艺的优势在于生产工艺验证时间长,电极质量稳定,但溶剂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电极涂覆的方式生产的电极较薄,能量密度受限。

同时,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溶剂进行蒸发,这一部分生产工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而无溶剂的干电极生产工艺则是将活跃的正负极材料混入黏性物质中,使得正负极材料自身“原纤维化”,形成自支撑膜,牢牢地粘着在电极片上(原理类似于脚底牢牢粘上的口香糖)。

这种生产工艺可以制备更厚的电极,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使用该工艺制成的三元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电芯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实现500Wh/kg,同时获得更大的放电倍率。

与此同时,干电极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在电池使用之后,持续为其补充锂金属,弥补电池的容量衰减;而用湿电极法制备的电极,补充锂金属和混有锂金属的碳不能很好地彼此融合,通常会伴有烟雾、火苗和噪音等强烈反应。

此外,干电极的制作流程不需要进行溶剂干燥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时间成本,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另一项超级电容技术,则可以用作能量回收过程中的快速储能装置,其能耗远小于将回收的动能重新储备到电池中。

而在急加速过程中,超级电容器能够实现大功率放电,避免动力电池直接大功率放电产生锂晶枝,对电池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超级电容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工作温度范围大,大部分电池的工作温度需要维持在20℃-40℃之间,对外界环境温度要求较为苛刻。而超级电容的工作温度在-40℃-80℃之间,可用于冬天车辆起步与动力电池的加热。

干电极技术为特斯拉自产电池提高了能量密度,而超级电容技术能够在特定场景下为电池提供作用,二者结合或许是特斯拉将来会用的“混动”方案。

三、收购电池生产设备商Hibar?为自产电池铺路

投资杰夫·戴恩团队,收购Maxwell都是为了掌握最新的电池技术,掌握技术之后的关键就是将其量产。

2019年10月,有媒体发现,加拿大精密设备公司Hibar突然出现在特斯拉旗下,成为了特斯拉的控股子公司。

特斯拉收购Hibar属于秘密进行的项目,其收购日期、金额、合作细节均未透露,但可以明确的是,收购Hibar意味着特斯拉的自产电池项目仅差临门一脚。

Hibar以生产高精度定量注液泵、注液生产系统、自动化电池制造和工艺设备闻名,产品线覆盖了完整的电芯生产流程。

▲Hibar产品一览

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Hibar已经成为了电池行业里一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生产线的首选供应商。

投资杰夫·戴恩团队让特斯拉拥有了自研动力电池的技术人才,收购Maxwell使得特斯拉掌握了动力电池领域最前沿的技术,而收购Hibar是特斯拉自产动力电池项目的最后一环,至此,特斯拉形成了从技术研发、样品验证到大规模量产的全面布局。

四、自产电池寿命将达100万英里?最大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

虽然特斯拉已经拥有了电池的研发、验证与量产的能力,但实际产品将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目前其电池生产线还未投入实际使用,想从产品出发进行分析不太现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特斯拉目前拥有的技术实力,来推断其自产电池的技术指标。

1、电极

从电极角度来看,特斯拉自产的电池有很大可能性会用已收购的Maxwell的干电极技术,该技术目前在三元锂电池领域能够实现的单体电芯能量密度为300Wh/kg,最大能够达到500Wh/kg。

现阶段,业界仅有松下的NCA?811三元锂电池以及宁德时代的NCM?811三元锂电池可在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

与此同时,上文提到,干电极技术能够实现将锂金属补充到负极内,以弥补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负极、电解液中的消耗。

而此前,Maxwell有一项待审专利正是将锂离子补充至电池负极,这项专利技术将能够有效缓解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容量衰减问题。而随着特斯拉完成对Maxwell的收购,这项专利技术也自然转移到了特斯拉的名下。

▲Maxwell待审专利

在成本方面,由于省去了干燥步骤,整个电芯生产环节成本大约可下降10%-20%。

2、电解质

在电解质方面,受特斯拉资助的杰夫·戴恩团队近期在知名期刊JES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讲述了他们在电解质方面取得的进展。

其中一篇名为《二恶唑酮与亚硫酸亚硝酸盐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

论文中提到,杰夫·戴恩团队对近期开发的新型电解质添加剂MDO以及另外两种添加剂PDO和BS进行了高温高电压与长期循环性能的测试,载体为NCM523三元锂电池。

为进行该项测试,团队将三种添加剂分别进行了单独与混合添加,不同的实验组合置于不同的温度、电压下进行测试,得出了不同的循环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MDO、PDO电解质添加剂的电池均在石墨负极表面形成了SEI层(对负极起到保护作用),而添加了BS电解质添加剂的电池则没有形成SEI层。

通过长时间电池循环性能测试,2%PDO+1%硫酸乙烯、2%PDO+1%二氟磷酸锂的电解液添加剂组合在所有实验电解质添加剂的表现中最优,在经过800次放电循环后,电解质中留存的添加剂浓度依然大于90%。

▲实验结果,(b)(c)中最高的两条分布点分别为2%PDO+1%硫酸乙烯、2%PDO+1%二氟磷酸锂的电解液组合

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杰夫·戴恩团队在去年6月又发布了一篇名为《出色的锂离子电池化学性能的广泛测试结果,可作为新电池技术的基准》的论文。

这项实验同样是对NCM523三元锂电池进行了不同的电解质添加剂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分别向电解质中添加2%碳酸亚乙烯酯+1%硫酸乙烯、2%氟代碳酸乙烯酯+1%二氟磷酸锂、1%二氟磷酸锂这三种电解质添加剂组合,能使电池循环寿命有效增长。

▲实验结果,紫色、绿色与红色线条为测试结果,另外两条为对照组

其中,添加了三种电解质添加剂组合的电池普遍在3000次充放电循环之后,还能保持85%以上的电池容量,有一组甚至在经历了5000次充放电循环之后,仍然保持了90%以上的电池容量。

而另外两组对照组的电池则在1000次左右的充放电循环之后,电池容量分别衰减到了50%左右的水准。

如果以5000次充放电循环次数作为电池的平均循环寿命,以特斯拉Model?3?EPA续航里程322英里作为单轮充放电的续航里程,那么在该电池组的有效生命期内,一辆特斯拉Model?3的行驶里程将会超过160万英里(约合257万公里)。

不过据特斯拉公布的专利显示,目前他们保守估计该电池的使用寿命在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一般纯电动汽车所装配的三元锂电池理论使用寿命仅有40万公里-50万公里,特斯拉新电池的使用寿命大约是目前三元锂电池的3-4倍。

值得注意的是,杰夫·戴恩团队为特斯拉进行的研究是以NCM三元锂电池为基础的。因此从电解质添加剂与其适配电极的角度出发,特斯拉未来自产的电池极有可能是NCM三元锂电池而非NCA三元锂电池,该电池的最大循环次数可能逼近5000次,对应车辆的行驶里程可能会达到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

3、超级电容器

除了动力电池本身,收购Maxwell还为特斯拉带来了超级电容技术。

马斯克曾在媒体访中透露,在大学期间,他就对超级电容技术充满兴趣,一度想进行研究。现在,这个超级电容的粉丝终于能够如愿以偿。

超级电容本质上是不同于动力电池的另一套储能方案,对比动力电池,其不足之处在于储能性能有限。

但其长处也非常明显,超级电容的充放电功率很大,并且能量损耗小,既能够高效率进行动能回收,在车辆急加速时也能够瞬间释放大功率电流,减轻动力电池工作压力。

与此同时,超级电容的工作温度区间为-40℃-80℃,能够适应一般电池难以适应的极端环境。

可以说,超级电容具备与动力电池互补的潜质。在车辆正常行驶时,动力电池提供主要电力,当车辆需要急加速、进行动能回收、在寒冷地带起步时,超级电容为车辆提供电力。

当自产电池项目落地后,特斯拉有可能会为车辆同步配备超级电容器,形成全新的动力电池+超级电容“混动系统”。

综合上述三方面来看,特斯拉自产的动力电池极有可能是NCM三元锂电池,第一代电芯产品的能量密度可能会在300Wh/kg左右,后续会逐步攀升至500Wh/kg。

其电解质添加剂可能会选用2%碳酸亚乙烯酯+1%硫酸乙烯、2%氟代碳酸乙烯酯+1%二氟磷酸锂、1%二氟磷酸锂这三种电解质添加剂组合中的一种,得益于优异的电解质性能,其电池的循环寿命将能够达到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超过目前所有的动力电池循环性能。

不仅如此,超级电容技术也可能会被特斯拉投入应用,作为动力电池的能源。

五、从供应商变迁史?看特斯拉自产电池的六大意义

特斯拉首条动力电池生产线的搭建,意味着这家车企在动力电池的供应链上走出了新的一步。

自特斯拉推出首款车型Roadster以来,这条战船就与全球锂电巨头松下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据了解,特斯拉首批100辆Roadster全部用了松下的18650圆柱形电池。

后续推出的第一款面向大众的量产车型Model?S,更是让特斯拉与松下开启了长达7年的独家供应关系。

在此期间,双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沙漠中,建起了一座产能达到3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也是如今世界上产能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特斯拉Gigafactory?1

在马斯克的设想中,这座工厂最终将能够实现50GWh的年产能,撑起特斯拉年产百万辆电动车的远大愿景。

但事与愿违,一边是产能疯狂爬坡,电池需求迅速上涨的特斯拉;另一边是即使出现亏损,也仍在扩大生产线,招收更多员工的松下。

双方没有达成供需同步攀升的微妙平衡,特斯拉的电池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最终在2018年财报发布的电话会议上,双方矛盾爆发。

马斯克指责松下的动力电池产能迟迟跟不上,限制了特斯拉Model?3的产能爬坡,如果松下不能按照约定将合资工厂的电池产能提升至35GWh,特斯拉就将停止对合资工厂的投资。

2019年第三季度,双方的合资工厂动力电池产能虽然达到了35GWh,但松下也冻结了进一步提升合资工厂产能至50GWh的。

自2013年展开合作以来,特斯拉与松下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接近“冰点”。

此次之后,虽然特斯拉与松下仍然维持着动力电池的供应关系,但特斯拉也开始寻找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借着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这一机会,LG与宁德时代被特斯拉纳入其供应商名单。

2020年1月30日,特斯拉正式宣布与LG化学、宁德时代达成动力电池供货协议。

此外,路透社还报道,特斯拉正在与宁德时代就“无钴”电池进行进一步商谈,特斯拉未来很可能会使用宁德时代生产的“无钴”电池。

▲路透社报道,特斯拉正在与宁德时代商议无钴电池合作

到目前为止,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链条已经从松下独家供应,转变为LG化学、宁德时代、松下三家同步供应。在特斯拉自产的动力电池完成供应后,这条供应链也将被纳入特斯拉的动力电池名单。

特斯拉已经正式从松下独家供应动力电池的“单极时代”,走向多供应商供应动力电池的“多元时代”。最终可能形成以自产电池为主,购电池为辅的动力电池供应链条。

对于特斯拉而言,这一时代的到来有着三大意义:

1、动力电池降本增效,坐拥多家动力电池供应商的特斯拉,对供应商将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势必会在动力电池购价格上加大压价力度。

同时,自产的动力电池生产线投产后,特斯拉的动力电池成本将会低至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1元),比松下的动力电池成本还要低10%,特斯拉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旗下车型或将进一步降价,更大规模的扩张销量。如果使用干电极技术进行动力电池生产,特斯拉动力电池的生产效率也会有小幅提升。

2、助推产能增长,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共拥有两座整车生产工厂,一座位于美国加州弗里蒙特,目前处于满负荷运转;另一座位于上海临港,目前产能15万辆/年,目标产能为50万辆/年,还有较大幅度的产能爬坡空间;还有一座规划中的工厂位于德国柏林,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斯拉与松下的合资电池厂供给美国本土工厂已然供不应求,中国工厂与未来的德国工厂势必需要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来提供动力电池。供应商足量的动力电池供应才能够推动特斯拉产能增长,最终在2022年实现年产100万辆特斯拉的目标。

3、满足百万辆Robotaxi的需求,马斯克曾经夸下海口,表示2020年将会有100万辆特斯拉汽车上路成为Robotaxi,暂且不论自动驾驶技术是否可行,以目前的电池技术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目前动力电池的循环次数大多在1000次左右,对应使用寿命大约为20万英里(约合32万公里),这一续航寿命对于普通家用完全足够,但对于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Robotaxi而言,却显得捉襟见肘。

特斯拉自产动力电池,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特斯拉最新的专利显示,他们完成了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续航寿命的电池研发,拥有超长续航寿命的动力电池将能够满足特斯拉Robotaxi运行的要求。

对于整个动力电池行业而言,特斯拉自产动力电池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1、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领军企业,进军动力电池产业这一行为,将会带来模仿效应,未来更多大型车企在转型电动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考虑自产动力电池以满足自身需求。对于车企而言,电动时代的核心——三电技术,必须要握在手心。

2、车企进军动力电池,意味着动力电池供应商们原本的客户流失,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在与车企的博弈中,动力电池供应商将想方设法降低动力电池成本,提高动力电池性能。

3、新能源供应链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在车企自产动力电池的过程中,原本隔着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材料供应商们,将能够直接与车企产生联系。产业链条减少,意味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结语:掌握电池后的特斯拉将更加强大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的第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正在搭建,投产指日可待,马斯克酝酿了5年的自产动力电池终于进入了产出结果的阶段。

掌握动力电池后的特斯拉,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将变得更加强大。

在供应链端,追求降本的特斯拉,一旦实现了自产动力电池的目标,对其他供应商的动力电池购需求势必会相应减少。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们将会展开价格战,而在这场价格战中,特斯拉将享有绝对的主导权。

在电动汽车产品端,特斯拉自产的动力电池很有可能比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动力电池性能优异,将会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少的容量衰减,从而大幅提升特斯拉车型的保值率。

不过对于特斯拉而言,实现量产仅仅只是自产动力电池这一伟大愿景的第一步,后续动力电池的产能建设,对其而言才是真正的挑战。

在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的建设成本约为4-6亿元1GWh,而在美国,这一成本只会更高。特斯拉如果想要真正建成成规模的动力电池生产线,后续至少需要在动力电池项目上投资数百亿元。对于特斯拉这样刚刚盈利,现金流无比宝贵的公司而言,这笔投资将会造成庞大的压力。自产动力电池,对于特斯拉而言,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之家Q4营收、净利逆势增长,年收入84.2亿元创新高

[?亿欧导读?]?过去一年里,继Q2大捷后,汽车之家在Q4再次实现营收、净利润逆势增长。

作者丨曾?乐

编辑丨杨雅茹

汽车行业寒冬之下,汽车互联网服务平台“汽车之家”在Q4的表现颇为亮眼。过去一年里,继Q2大捷后,汽车之家在Q4再次实现营收、净利润逆势增长。

2月19日晚间,汽车之家发布了2019财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在2019年第四季度中,汽车之家净收入达23.30亿元,同比增长6.49%;净利润达11.08亿元,同比增长9.16%。

从全年数据来看,汽车之家2019年全年净收入为84.21亿元,同比增长16.42%,这也创下了该公司史上最高纪录。

受此利好,汽车之家股价一度涨近8%。截至发稿,汽车之家大涨12.40%,报88.62美元/股,总市值达104.9亿美元。汽车之家预计,在2020财年第一季度,其净收入将在15.3亿元至15.8亿元。

对此,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陆敏表示,“我们以稳健的业绩结束了2019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数据业务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巩固了其领先地位。?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广泛的数据产品,之家为汽车生态系统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019年总收入达84.2亿元,创公司新纪录。来自新项目的贡献增加到总收入的18%。展望2020年,我们将继续投资于重点项目,以增强我们的长期竞争力,同时提高运营效率,保持精简的成本结构。”汽车之家CFO邹钧补充说道。

邹钧所提到的新项目,即汽车之家在2019年中期推出,面向汽车制造商的智能新车发布会。据悉,该款数据产品旨在通过汽车之家的内容及大数据功能,从而提高新发布车型的市场知名度。截至2019年年底,已有13家汽车制造商签署了这项新服务。

早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汽车之家的营销成本同比增长32.77%,对此,汽车之家解释称,主要由于公司继续投资于未来的增长机会及产品开发费用的增加。而在汽车之家Q4财报中,这一支出铺垫也得到了一定反馈。

从营收构成来看,媒体收入是汽车之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在2019年第四季度中,汽车之家媒体收入达10.58亿元,同比增长3.20%;营销线索收入为8.24亿元,同比增长5.51%;在线市场和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度增长42.68%至4.48亿元,这得益于数据产品的贡献增加。

如今,在汽车之家“4+1未来战略”中,“4”是车媒体、车电商、车金融、车生活4个业务板块,而“1”即是数据+技术。陆敏曾表示,对于汽车之家而言,尚未打通的数据是个待开发的金矿。此后,汽车之家将进入3.0智能化时代,依靠AI、大数据、云,形成一个新的闭环生态。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主机厂与经销商是汽车之家深度服务的对象。从汽车之家的布局来看,汽车之家将“进一步维护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从一家垂直媒体,发展到“4+1战略”,再到3.0智能化时代转型,汽车之家在数字化领域打造出了智慧网销、用户画像、拍照识车、网上车展等一系列智能产品。此次疫情“黑天鹅”的到来,汽车之家也推出了面向主机厂、经销商、消费者的数字化线上服务。显然,汽车之家正试图抓住数字化浪潮的机遇。

伴随着字节跳动旗下产品懂车帝等行业竞对的崛起,汽车互联网平台之争愈发激烈。如何在竞争加剧中构建多样化产品结构,在行业赛道中抢占有利位置,也成为汽车之家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行业竞争加剧之下,汽车之家的3.0智能化时代或许并不轻松。

编辑:杨雅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民企三剑客的升维之战,这次是弗迪

汽车企业的升维,就是从一家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变成一家不那么单纯的汽车制造商。或围绕汽车产成品本身,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或以出行概念为根基,开拓海陆空天等更广阔的出行场景。以期在新的竞争态势下,营造自身的跨维度优势。

在这一方面,崛起于草莽之际的汽车民企们,走得更远,想象也更狂野。民企三剑客里,吉利、长城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升维,这直观反映在他们越发复杂的架构上,而这次轮到了比亚迪。

近日,比亚迪官宣成立弗迪公司。和现在给小孩取名字时,喜欢引经据典一样,据其解释,“弗迪”语出《诗经.大雅.桑柔》——“维此良人,弗求弗迪”。但与原文直译为“惟有这人心善,无所求取没欲望。”不同,比亚迪将该词寓意为“诚实有信,踏实精进”。

准确来说,此次成立的弗迪公司共有5家,分别是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

“诚实有信,踏实精进”是用来告诉合作伙伴的,“没欲望”是用来骗自己的。用官方话术来说,这标志着比亚迪的开放战略由1.0向2.0进阶,独立的弗迪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有助于加快全球电动化的普及。

事实上,比亚迪一直被戏称为“披着汽车制造商外皮的新能源公司”。以电池技术起家的它,在组织架构上延伸出5大事业群,分别为电子、电池、商用车、乘用车、轨道交通,下设多达二十多个事业部,核心依旧是其引以为傲的电池技术。汽车在这其中的地位,即重要也不重要。

在这种特殊的体制下,垂直整合一直是比亚迪的特色,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生产链条几乎完全闭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就表示:“比亚迪汽车产业的战略和战术与国际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国际汽车产业讲究专业分工,讲究小而精,比亚迪讲究垂直整合,讲究大而全。”

比亚迪组织架构(部分)

在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时,垂直整合能力,是比亚迪获得沃伦·巴菲特,乃至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但在新能源汽车终与燃油车走向同一发展路径,产业链全球延展,生产都能外包时。比亚迪的封闭式经营,导致了空有宝山而难开的尴尬局面。

对内而言,自家的整车制造部门只能选择自家的产品,辖制了其在产品品质及成本方面的选择和控制。对外而言,白白将动力电池等市场拱手让人,类似的赛道里,催生出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

早从17年开始,比亚迪的高管就开始透露开放汽车供应链的,彼时董秘李黔在接受访时就表示,打破垂直产业链,分拆相关业务乃至进行资本化运作,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匹配。

以动力电池为例,比亚迪副总裁何龙也曾一语道破比亚迪分拆电池业务的初衷。“客户需要一家独立的、财务透明的供应商。比亚迪想要对外供应电池,就需要成立独立的公司。”

足球场上很难接受一个又做裁判又做选手的人,汽车行业也很难接受一个又做电池制造商,又做汽车制造商的比亚迪。2018年,比亚迪高层接连为其分拆电池业务喊话,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在向新能源整车厂释放一个信号:“电池业务独立后,车企可以无顾虑地与我合作了。”

同样以动力电池为先导,比亚迪将其拆分为第二事业群,向外界开放电池供应,但效果并不好。2018年,其电池对外仅供应东风汽车集团、成都客车、徐州徐工汽车、北京华林特和长沙中联重科等5家车企,同期宁德时代的配套企业为121家。

数年筹备后,弗迪系五家公司终于成立,如前文所述,这次独立的不仅是动力电池,业务范围涵盖电池、车用照明、信号系统、汽车电子、汽车底盘、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白车身等方面的研发、设计、生产。

这个动作已然慢于长城与吉利。吉利在汽车主业外,数年前就成立了吉利科技集团,与造车的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平级,下面有做共享出行的曹操、做飞行汽车的太力,放卫星的时空道宇。

长城在去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最亮眼的不是旗下的整车品牌,而是带来了蜂巢易创、蜂巢能源等四大零部件公司。从旗下子公司来看,除零部件厂商外,业务范围还覆盖物流、共享出行、汽车报废回收等领域。

综上来看,汽车民企三剑客架构图越来越复杂,背后的原因却是类似的。一来是跳出摁下葫芦起来瓢的管理难题;二来是业务扩张的需要,包括飞行汽车、共享出行等出行概念方面的延展,零部件企业独立后的开放式运营;三来,是筹谋后续独立进行资本化运作的需要。

大家都眼馋特斯拉,但在现有如此巨大包袱下放弃利润,盲目追求市值是不现实的。这些业务非但不能其带来财报上的直观盈利,反而可能拖累其业绩表现。与其如此,不如放手,进行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提高竞争力,待过培育期后再并入上市公司,是避免风险的较好方式。而在现阶段,更轻的资产,更好的题材,才有暴发的机会。

对于比亚迪来说更是如此,弗迪系五家公司吹响的征战号角,不仅响彻在吉利、长城等主机厂的上空,更响彻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上空,一个我们“熟悉的新玩家”,终于入局。

文/秦志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恐被小鹏抛弃的海马除了卖房还有什么自救之道?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以1600万的代价将广州福迪收入囊中,为此小鹏汽车成功获得生产资质,其自建的肇庆工厂投产也成为既定事实。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海马汽车在今年1月份累计下线630台,而此前有媒体也已经证实全部为小鹏G3车型,也就是说海马已经连续两个月0产量。这两个信息放到一起,笔者不禁要问小鹏自建工厂投产后,作为代工厂的海马将何去何从?

两年巨亏26亿,扭亏为盈靠卖房

实际上海马这些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据财报显示,海马汽车在2017年和2018年企业亏损分别为9.94亿元和16.37亿元,两年巨亏26亿的海马汽车,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

为了盘活和优化资产,海马汽车走上了“卖房求财”之路。2019年5月,根据*ST海马先后两次公布的房产处置方案,合计处置房产为401套,面积达到28035平方米。预计累计实现资产处置金额约3.34亿元、累计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约1.70亿元;2019年9月,海马汽车以8.06亿元,将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以100%股权转让给郑州睿之尚实业有限公司。

“卖房操作”使海马汽车在2019年实现扭亏为盈。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9,000万元-13,000万元,实现企业正向收益。

连续两月生产挂零,海马退市成疑

海马也曾有过辉煌,海马汽车成立于1991年,可谓是国内比较早的车企了。90年代海马获得日本马自达的技术和车型,顺利投产马自达323车型,并在2000年后引入普力马和福美来。普力马上市后在MPV市场份额曾一度达到80%,福美来也曾成为国民汽车“新三样”称号。但随着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先后与一汽、长安建立合资公司后,海马汽车再无法获得马自达的车型和技术,这也导致近几年海马汽车自主研发的产品始终未能走向主流阵地。

据乘联会信息,2019年海马汽车累计总销量仅29456辆,同比下滑56.41%;全年产量为28,889辆,同比下滑52.06%。其中SUV销售25,616辆,同比下降38.15%;轿车销售2,046辆,同比下降90.91%;MPV销售791辆,同比下降78.26%。到2020年,再受疫情影响,前两月的产量均为零。在市场销量上,?1-2月累计销售623辆,均为海马S8,其余车型均挂零。

面对当前囧境,海马掌门人景柱曾表示“我们是遇到亏损,而不是破产”。业内人士表示,“某种意义上,汽车现在已经算不上是海马的主业了,你去看看海马在郑州拿了多少地?房地产才是它真正挣钱的板块。”

也正因此,汽车并不是主业的海马一直遭受着何时退市的猜测。2019年12月网上更是流出一汽海马成立转型研究办公室的说法,更是让海马坐实了退市的传闻。当然最终,海马汽车进行了辟谣。

景柱复出,海马7X能否力挽狂澜?

事实上,海马汽车创办人景柱在蛰伏17年之后于2019年重出江湖,再度担起海马发展大任。景柱的复出,应该说让大家看到海马汽车复兴的决心和信心。景柱重新主持工作之后,率先在经营方面提出“七不”原则,强调不恶化现金流和不质押核心资产,并且在改善业绩亏损方面,用固定资产、股权变更快速变现,提升现金流。

而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在产品端的新动作。景柱提出以“一年小改,两年大改,三年换代”为节奏更新产品,其亲自站台推出全新改款的海马8S也被寄予厚望。景柱也曾直言海马S8要直接竞争哈弗H6,实现月销过万。但真实销量证明8S的表现并不乐观,2019年累计销量只有6301台。

显然,景柱复出的首款车型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毕竟海马S8只是改款车型。而真正作为景柱压舱石的应该是在2020年即将推出的全新MPV车型海马7X。这款车拥有全新颜值和科技配置,有6座和7座车型可选,动力上搭载1.6T发动机,面向的是大众消费群体。

海马曾经靠普力马风光一时,但物是人非,如今MPV市场乃至整个汽车市场都处于下行状态。据了解,从2015年-2018年,市场份额从10.7%一度将至7.5%,2019年的市场份额仅维持在7%左右。2019年,MPV销量为137.2万辆,同比下滑18.2%。当年在MPV市场普力马算得上是吃螃蟹的人,但如今除了GL8这些长盛不衰的合资车型之外,五菱、宝骏以及欧尚等一干靠低价策略抢食市场的自主品牌已经站稳脚跟。此时海马再想依靠MPV来撬开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蔚来再现人事动荡:前用户中心副总裁加盟长城,任用户中心总经理

[?亿欧导读?]?蔚来正面临接连不断的人事变动。

作者丨曾?乐

编辑丨张?男

熬过了“最惨”的2019年,蔚来的2020年似乎更为艰难。处于风口浪尖的蔚来,再次发生新的人事变动。

4月2日,亿欧汽车从相关渠道报道获悉,蔚来前用户中心副总裁赵昱辉已于3月底入职长城汽车,担任长城销售公司用户中心总经理。对此,长城汽车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确有此事,属于正常人事招聘。”

据悉,赵昱辉任职后,向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李瑞峰汇报工作,主要负责长城汽车销售公司国内用户中心部门,涵盖舆情监测、网红KOL发展、论坛组织以及车友会运营等工作内容。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7年3月起,赵昱辉担任蔚来用户中心副总裁,负责NIO?House(蔚来中心)的拓展工作。此前,他还曾在乐视、苹果任职。赵昱辉入职不到一年时间内,就领导蔚来开设了全球首家NIO?House(位于北京东长安街)。蔚来官方对NIO?House的定义为:属于蔚来用户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活空间。

用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的话说:“NIO?House是一个欢乐汇聚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社区。”不可置否,蔚来NIO?House的确为用户提供了不同以往的购车体验。?从品牌运营与用户体验方面来看,蔚来在中国汽车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与此同时,面对“每卖一辆车都在亏钱”的窘境,蔚来不再选择斥巨资建立其引以为傲的NIO?House。在3月18日的财报电话会上,蔚来方面表示,“我们今年基本不会再增加NIO?House了。”

曾经一路狂奔、开启烧钱模式的蔚来,如今正尝试在研发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将重心放至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上。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个“快6岁的孩子”正试图变得成熟。而另一个严峻现实是,蔚来正面临接连不断的人事变动。

自去年起,蔚来联合创始人郑显聪、软件发展(中国)副总裁庄莉、CFO谢东萤等多位高管均已先后离职。

近日,除蔚来汽车前用户中心副总裁赵昱辉离职外,有传闻称,负责电动力工程团队的蔚来高级副总裁黄晨东也将在6月30日离职。蔚来方面随即对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资料显示,黄晨东自2015年加入蔚来,主要负责蔚来的“三电”业务,即汽车最核心的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技术。

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运营方面,蔚来的高层变动都对公司带来了不小冲击。而从蔚来2019年年报来看,其处境依旧艰难。

财报显示,2019年,蔚来全年净亏损112.96亿元,同比扩大17.2%。此外,2019年全年,蔚来毛利率为-15.3%,而2018年全年为-5.2%。蔚来方面表示,排除去年因电池召回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毛利率为-10.9%。

除解决“钱”这一发展短板外,蔚来还需严控成本、提升产品力、增强企业运营效率……要想寻求最优解,蔚来显然还需多方发力。

而作为自主品牌的头部企业的长城汽车,也在近年来尝试在品牌形象、营销模式方面实现创新,欧拉、哈弗F系等产品都力图为用户打造长城“年轻、活力”的新形象。从蔚来吸纳人才,也有利于长城推进品牌升级,为用户增添更多想象空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Model3畅销让特斯拉血赚?卖车不怎么赚钱,半年“卖炭”赚了54亿

随着Model?3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畅销,让特斯拉的市值和营收能力不断创造纪录,之前一段时间,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越丰田,成为全球汽车股“一哥”。而Model?3的销量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特斯拉长期亏损的状况,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的净收入为1.04亿美元,整体营业状况已经非常优秀。

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特斯拉Model?3作为一款相对入门的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畅销,帮助特斯拉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市值的持续大涨,让特斯拉在市值层面超越几乎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商,也让人们对于特斯拉未来的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不过如果你觉得特斯拉汽车板块赚钱的唯一是卖车,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之前我们也提到过,特斯拉作为一个纯电动汽车品牌,这几年一直在通过“捞无根之水”赚钱,也就是说,特斯拉售出的“东西”基本上没有成本,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基本上就是拿概念换钱的节奏。

这个虚拟的“无根之水”就是碳排放积分,随着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本土销售的电动车越来越多,特斯拉在各地积攒的碳排放积分越来越多,而且特斯拉因为本身没有燃油车产品,所以也没有碳排放负积分的“坑”需要生产、销售电动车产生的正积分来填。所以对于特斯拉来说,碳排放积分基本就是持续产生、持续增长,放在特斯拉这里也没有什么用。

但是对于很多传统车企来说,如果碳排放积分不足,那就意味着它们的燃油车产品没有办法继续大批量的生产销售,而这些传统车企因为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不足以产生可以抵消生产、销售燃油车带来的负积分,所以只有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向碳排放积分有富余的车企购买碳积分,用来解决碳积分不足的情况。

据悉2020年上半年,特斯拉通过对外售出碳排放积分获得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4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特斯拉也一直在对外售卖碳积分,2018年特斯拉因此获得3.54亿美元的收入,2019年这一数字变成了5.93亿,如今仅上半年就获得了接近8亿美元的收入,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些“无根水”式的收入,特斯拉上半年可能会出现净收入为负的情况。

之前有消息显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曾向特斯拉达成一项11亿美元的碳排放积分协定。之前通用、福特等美国车企也曾向特斯拉购买过碳排放积分。

当然了,业界对特斯拉对外售卖碳积分,传统燃油车企被“割韭菜”的情况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学者认为,目前全球汽车行业仍然处在燃油车时代,燃油车在技术和环保等层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这些大型车企为了继续生产、销售燃油车,只能通过支付大额的资金来购买碳积分,实际上是削弱了这些厂商的研发能力,更加不利于传统燃油车的技术更新和迭代,而大多数的电动车并不具备替代燃油车的能力,所以特斯拉有趁火打劫的嫌疑。

所以特斯拉通过“捞无根之水”式的方式获得巨额的收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平了卖车可能产生的亏损,也算是在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时代,通过规则获得了收益。当然了,对于特斯拉本身来说,“卖炭”一定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汽车板块,Model?3和Model?Y或许是短期内特斯拉汽车持续成长的原动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特斯拉 # 动力电池 # 汽车